木结构虽然有稳固抗震抗压性能,但是依然会受到虫害和雨水的侵蚀,为了保护木构件,在建筑表面上未进行油漆彩画工作之前,木质基层和油膜之间的部分就要做“地仗”地仗由灰和麻组成,并钻进生桐油,这种工艺大约形成于明代。
撕缝、楦缝、下竹钉
这是老旧木构件维修的重要工艺。撕缝是指用刀子将裂缝修成八字口,从而有利于灰浆的灌注。
楦缝是指很深很宽的缝隙,不能完全用灰浆填充,因为灰浆干燥太慢,并且自身也可能脱落。故而用木条将缝隙填满,还要用钉子钉上。
竹钉用硬竹子制成,长约4厘米,宽约1厘米。竹钉间距以10厘米为宜。一般对于大的缝隙,先钉两端,再钉中间,以防胀裂。
在铺设地仗中,需要用到白面、血料(一般是猪血)、砖灰、灰油、生桐油、石灰、线麻、夏布(苎麻布)等。
灰油需要经过熬制,熬制原料以生桐油、土籽和章丹为主。比例一般为生油:土籽粉:章丹=100:7:4。
地仗还有一个原料叫“满”,调制满的过程叫做“打满”。满用白面、石灰水和灰油调制而成,一般来说三种材料的配比为灰油:白面:石灰水=150:26.7:100。灰油越多,满的造价越高,相应也就越稳固。
满中灰油和石灰水的比例称为油水比,在重要的地仗工程中,油水比可以高达2:1,即“二油一水”。
在表格中,砖灰即砌墙用的青砖碾压分箩后不同大小的粉末颗粒,有粗籽粒砖灰(粗灰)、中籽粒砖灰(中灰)和粉末状的细灰三种。砖灰是地仗的填充材料,也是结成硬壳的主要材料,其选择至关重要。
地仗之上的贴金彩画及其下的木结构和钢筋
斗拱和垫板额枋地仗
椽头地仗用四道灰工艺,即捉缝灰、通灰、中灰、细灰、磨细灰和钻生油几道工序。椽子和望板多用三道灰,即捉缝灰、中灰和细灰。斗拱和垫板作法和椽望相同,为三道灰。
同时由于椽头和转角斗拱雨水聚集,所以这些细小的构件反而更加容易糟朽。
脱落的地仗,使得原木暴露在风吹日晒之下
雀替细部
地仗是对木构件的保护工作,在这一工作完成后,还需要进行油漆工作和彩画工作,在各道工作基本完成后,木结构的建筑的营造才基本上告一段落,这也是宋代《营造法式》和清代《工程营造则例》中记载的工序。